中国-东盟自贸区的深化需要创新
全球食品展会网    2010/1/7 9:48:00


    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、中国-东盟自贸区官方联合专家组成员张蕴岭

    记者:能否谈谈中国-东盟自贸区建设历程以及建设自贸区对双方经贸的变化。

    张蕴岭:近年来,中国东盟之间的经济关系发展迅速,2002年,双边额只有547亿美元,2008年增加到2300多亿美元,是签署经济合作框架文件时的4倍多,中国已经成为多数东盟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。其实,贸易仅仅是中国东盟之间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,双方在投资、经济合作、次区域开发、旅游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。自贸区协议全面落实的意义在于,双方的经济在商品、服务、投资开放的环境下进行更大规模、更深刻的经济分工和经济优势互补,从而创造更为有利的共同发展环境。

    回顾一下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进程,有很多方面可以总结。

    首先,发展中国家间建立如此之大的自由贸易区没有先例。所以,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谈判到底怎么开始。我们创建了“早期收获”方式,从开放东盟国家最关注的、最有可能、也是最可以使一些后发展国家获益的农业领域开始。现在,“早期收获”这个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,甚至用于WTO多哈回合,这应该是我们的一个创新和贡献。

    构建这样的自贸区,进行谈判也是没有现成的模式。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开展谈判。针对实际的情况,我们采取了三个非常务实的原则:一是分阶段进行,先易后难;二是区别对待,充分照顾到经济上欠发达的国家;三是逐步提升,渐进发展,在实行过程中“不断加码”。分阶段是先谈货物贸易,再谈服务贸易,最后谈投资开放,因为服务开放牵扯到双方薄弱部门的安排,投资领域开放涉及到国民待遇等问题,难度大一些。这种方式后来被韩国、日本以及其他许多国家采用,这也应该是我们的一个创新,对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自贸区建设是有益的。

    记者:中国-东盟自贸区建成速度很快,必然会遇到一些新问题,您认为都会遇到哪些问题,如何应对这些挑战?

    张蕴岭:在过去几年,中国-东盟之间的贸易实现了高速的增长,其中,零部件、半成品的交易以更快的速度增长,这主要是在地区生产网络的架构下,受外部需求旺盛的拉动,中国的出口产业迅速扩张,从而对东盟的零部件、半成品工业产品的供应需求提高,从而形成了中国-东盟之间的一种互动链条。

    然而,应该看到,我们现在面临着新的形势,新的挑战,这就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。东亚多数国家采取出口导向经济增长模式,靠吸引外部资金、技术,发展出口制造业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。多年来,外部市场需求的扩张,其中主要是美国需求的扩张,主要靠信贷扩展的拉动,这种建立在虚拟信贷扩张基础上的需求动力因金融危机而消退。在后金融危机时代,美国不能再恢复原有的模式,必须进行大的结构调整:收缩信贷,增加储蓄,提高实体经济的竞争力。因此,外部市场对中国、东盟商品的需求会呈现萎缩的趋势。

    在此情况下,中国、东盟经济面临三重挑战:一是消化吸收以出口导向为基础多年扩张形成的庞大生产能力;二是创建持续增长的内需动力,形成新的内生经济拉动能力;三是改变以往重生产,轻消费的畸形发展模式,以民为本,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。这方面的调整,一方面主要通过各国本身的经济社会政策调整和转型来实现,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加强区域合作来进行。这就为中国-东盟自贸区的建设提出新的目标和任务。

    应该说,传统的自贸区功能主要是推动市场的开放,通过开放实现商品、服务、资本技术的流动,而达到实现生产要素合理分配,通过竞争提高经济效率的目的。在以往的区域生产网络架构中,自贸区建设会进一步扩大生产网络的现有规模,增强现有模式存在和扩张的合理性。如今,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发生变化,原有的自贸区目标设计和实现途径都必须进行调整。也就是说,中国-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必须服务于新的经济调整和发展目标。

    服务于新目标,我看要着重于两个方面的努力:一是进一步推进便利化。对自贸区来说,降低关税、开放服务和投资市场仅仅是最基础的方面,要真正实现互联互通,还是要在便利化上下真功夫。便利化既包括商品贸易,也包括服务投资,既包括硬件,也包括软件。

    服务于新目标,中国-东盟之间要在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上进行更好的对话、协商与合作,在改变以生产为中心、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方面,在发展节能、减排新产业部门,推进新生活模式等方面作出切实可行的努力。

    从这些角度来看,我们需要对中国-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启动有一个新的认识,新的定位,那种只盯着增加双方之间贸易额的狭义市场观应该加以改变。就象我们当年开创发展中国家自贸区新的方式一样,中国-东盟才可以创造出新的奇迹,为世界新的发展道路闯出一片新天地。

   

关闭】 【 】 【打印
免责声明:
1、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2、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或提供稿费!
※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:0571-88915870
相关参展日志
·进口激增玉米不会沦为“大豆第二 (2012/4/26 11:28:00)
·美国证实销售48万吨玉米,可能销 (2012/4/25 10:56:00)
·美湾玉米出口升水上扬,因供应紧 (2012/4/25 10:45:00)
·2012年巴西猪肉产量将增加 (2012/4/25 10:17:00)
·南海调味品首次出口欧盟 (2012/4/20 10:08:00)
精品展会
2019土耳其国际食品配
由欧洲博闻公司主办的“Fi”食品...
2017年欧洲食品配料、
【展会简介】 欧洲食品配料展(...
2017年美国食品科技展
展会简介:美国食品科技展览会IF...
2017年印度食品配料展
【展会简介】印度食品配料展(Fi...
2017 印度海德拉巴国际
展会简介: 印度海德拉巴国际畜...
本网动态
参展指南